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减轻体重并把血糖给控制平稳是延缓疾病发展的核心目标。
相较于运动锻炼和药物,其实饮食控制是我们每天能够对自己进行“干预”并且频率最高的一种手段。毕竟,大部分人一天都会吃好几顿饭。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让每一顿饭都为“减重和控糖”的目标作出一点贡献,那么,日积月累,必然会让大家有意想不到的获益。
不过,饮食控制最难的一点是常常需要对抗饥饿状态下大脑中迸发出的“食欲”。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糖尿病患者的“食欲管理”,有哪些在每一餐都可以执行的小技巧。
餐前 适当饮食
为了让小朋友们每顿饭能够多吃一些,大人们常常会说:“吃饭以前不要喝水,也不要吃零食。”
事实上,这个道理可以“反过来”,用在大人自己身上。
在正式用餐以前的半小时左右,适当喝点儿东西或是吃些零食,可以明显减轻餐前的饥饿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在于,能够降低正式用餐开始后自由进食的总量。
具体来说,一种方案是饮用一杯牛奶或豆浆;还有一种就是喝一杯白开水同时配上少量坚果类零食,比如8-10颗杏仁或15-20颗花生米。
坚果类的食物一般都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可以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通过迷走神经等途径来降低食欲。
使用小一号的餐具
我们中国人在家用餐的习惯是吃大桌饭,菜是大家共享的,但每个人会有一个自己的碗用来盛饭。米饭是我们最常食用的主食之一,升糖指数很高,也是每次用餐当中热量的主要来源。
有研究发现,在允许大家自由盛饭的条件下,碗里每次盛的饭越少,大家最终就会吃得就越少。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把自己的碗给换成小一号的,并且每次盛饭的时候都尽量少一点儿。
先吃菜 后吃主食
用餐的顺序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同一位患者,采用不同的用餐顺序,摄入的总热量以及餐后血糖波动的差异可以很大。
举例来说,如果习惯于先吃比较“干货”的主食,那么,在胃里面还没有觉得很饱胀的时候,可能摄入的总热量就早早超标了;并且,这些进入身体的主食可以快速被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导致餐后血糖飙升、剧烈波动。
而如果是先吃热量较低、吸收速度较慢的蔬菜,则不容易让饮食的总热量超标,并且餐后血糖会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顿比较丰盛的菜肴最好用怎样的顺序来吃呢?
阶段应该先喝汤而不是把汤留在最后,先喝汤更容易提前产生饱腹感。然后,第二阶段应该以进食蔬菜为主,尤其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建议多食用一些,因为这些蔬菜在胃内的排空速度慢、热量较低并且体积较大,在诱导饱腹感的同时不容易造成血糖的剧烈波动。接着,第三阶段可以开始进食肉类、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进一步提高饱腹感的同时保证身体营养素的摄取。最后,第四阶段才进食少量的主食。
这个时候往往主食的摄入就不容易过量,饮食的总热量也不容易超标,整个进食流程会让葡萄糖在血液中的波动相对平缓。
保证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经常听到有朋友会抱怨:只吃蔬菜会特别容易饿,要想不饿得那么快,还是得多吃主食。
事实上,要解决“饿得快”这个问题,不一定非得靠多吃主食!保证鱼类、肉类、蛋类以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其实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蛋白质可以促进体内多种饱腹感相关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加饱腹感的维持。而像牛肉、猪肉等肉类以及一些豆制品的咀嚼性较好,可以延缓进食速度,也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饱腹感。
总体来说,低脂肪、高纤维的蛋白质类食物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同时也对维持饱腹感具有良好的效果。
慢点吃 多咀嚼
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到“饱胀”,一方面是因为胃肠道在消化食物的过程当中会分泌与食欲有关的激素,另一方面则是血糖的升高会带给大脑“吃饱”的信号。
然而,如果饭吃得太快,在大脑还没有接收到“饱胀”信号以前,就塞进去了过量的食物。那么,等我们感觉到“饱”时,往往就意味着摄入的食物总量已经大大超标。
所以,大家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尽量放慢速度,多咀嚼,要多给身体一些产生饱腹感的时间。
最简单的做法是每一口都比平时少吃一点,并保证每一口食物的咀嚼次数在20-40次。
还有一些可以尝试的手段包括,如果您平时习惯使用筷子用餐,那么就换成勺子或叉子等用具用餐;如果您平时习惯于右手拿筷子,那么,换成左手拿筷子,自然饭就吃不快了。
好的,上面这五招儿就是专门给大家介绍的,可以让每一次用餐都为“减重和控糖”做出一些贡献的小技巧。